diagnostics
中医诊断学
八纲辩证
- 八纲:表里、寒热、虚实、阴阳八个纲领的辩证,之间存在相兼、错杂、转化、真假的关系
- 八纲辨证:将临床的病情资料,运用八纲理论进行综合分析,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深浅、病理性质的寒热、邪正斗争的盛衰以及病症列类别阴阳,最后综合归纳为八纲症候
- 基本症候:表证、里证、寒症、热症、虚症、实证、阴证、阳证
表里辩证
- 表里:是辨别病变部位内外浅深和病势轻重的一对纲领
- 表:感受邪气、侵犯肌肤、病位浅者
- 里:病在脏腑、病位深者
表证
指六淫等外邪,经皮毛、口鼻侵入机体,正(卫)气抗邪于肌肤表层所表现的轻浅症候。
临床表现 | 症状 |
---|---|
外邪袭表、邪正相争 | 恶寒发热 |
肺开窍鼻、肺卫失宣 | 鼻塞、喷嚏、流清涕,咽喉痒痛 |
正邪相争于表,脉气鼓于外 | 脉浮 |
病邪在表、尚未入里 | 舌淡红、苔薄白 |
外邪束表、经气不畅 | 头身疼痛 |
表证比较(共同特点:恶寒发热、苔薄脉浮)
证型 | 病因 | 不同表现 |
---|---|---|
风邪袭表证 | 受风 | 汗出、脉浮缓 |
寒邪束表证 | 感寒 | 无汗、脉浮紧 |
署邪伤表证 | 署邪 | 汗出、口渴、疲乏、脉濡数 |
湿邪迼表证 | 潮湿 | 头痛胸闷、肢体困重、脉濡 |
燥邪反表证 | 燥邪 | 口唇、鼻、咽喉、皮肤干燥 |
风热犯表证 | 受热 | 有汗,舌尖红,苔薄黄,脉浮数 |
寒热辩证
- 寒症、热症 反应疾病的本质
- 恶寒、发热 是疾病中常见的症状
寒症
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,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证候。因感受寒邪,或过服生冷寒凉之物,或内伤久病,阳气虚弱等。具中 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,多为实寒证;因内伤久病阳气虚弱而阴寒 偏盛者,多为虚寒证
临床表现 | 症状 |
---|---|
寒邪遏制、阳气被郁 | 恶寒,畏寒,肢凉喜暖,冷痛蜷卧 |
寒不消水、津液未伤 | 口不渴 |
寒邪伤阳,阳虚气化不足 | 分泌物、排泄物澄澈清冷 |
寒主收引、鼓动乏力 | 脉紧,脉迟 |
阳虚不化、寒湿内生 | 舌淡苔白润或白滑 |
热症
指感受阳热邪气或机体阴虚阳亢所表现的证候.因外感火热阳邪,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,或七情、饮食积 滞化热所致者,多为实热证;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气偏亢 者,多为虚热证。以发热,面红目赤,口渴喜冷饮,排出物稠浊,舌红苔黄,脉 数为辨证要点。
临床表现 | 症状 |
---|---|
阳热偏盛、阴液亏虚 | 发热,喜冷,恶热,面赤,烦躁不宁,舌红,苔黄,脉数。 |
热伤津液 | 口渴欲饮,痰涕黄稠,小便短黃,大便干结,舌燥少津。 |
寒症 vs 热症
证候 | 寒热 | 口渴 | 面色 | 四肢 | 二便 | 舌象 | 脉象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寒证 | 恶寒喜暖 | 口淡不渴 | 面色淡白 | 四肢发凉 | 大便稀溏、小便清长 | 舌淡苔、白润 | 脉迟或紧 |
热证 | 恶热喜凉 | 渴喜冷饮 | 面色红赤 | 四肢温和 | 大便干结、小便短赤 | 舌红苔、黄干 | 脉数 |
虚实辩证
虚实是辨别邪症盛衰的一对纲领,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。邪气盛实为实证,正气不足为虚证
实证
虚证
Page Source